【多鼓励,少赞美】李绣妙/谘商心理师
『哇,你长的好漂亮喔!』、『哇,你好可爱喔!』,相信这样的话语你我都耳熟能详,也常是我们看到别人的小孩时,最常有的立即反应。然而这样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话语是其来有自,或只是形同街坊邻居遇到时,惯常的一句『呷饱呒?』的社交问候,可能是需要身为大人或是主要照顾者需要多思考的。
在个人的发展历程裡,幼年的自我概念与对自己的想法皆尚未建立起来,幼童对于『我自己』这个人的理解,是来自于我这个人以外的『其他人』给的反应或评价所形塑,也就是别人怎麽看我,怎麽说我,会变成幼童怎麽看待自己的一种观点。这样的情形要一直到学龄阶段,随着认知的学习与发展到抽象思考阶段,孩子才会开始有区辨能力,知晓那些是我自己的样子,那些是别人的误解。
然在笔者的心理实务工作裡,发现大多数人在幼年从他人处吸收,关于自己不论是正向或是负向的的观点,常会随着个人成长而相伴左右,即使当事人觉察到该评价成为限制个人发展的僵化观点,当事人努力想要转化,改以较适当且弹性的观点替代,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有可能。
在谘商裡有种和儿童工作的方式叫做「游戏治疗」,在满佈不同类型玩具的治疗空间裡,心理师做的其实就是跟随孩子的游戏内容,给予适切且具体的回应。比如曾经有个孩子在游戏室裡,尝试要剪纸,但因手部肌肉的发展尚未健全,剪刀的把握还不是很好,剪了很多次纸的型状都不如预期,初期孩子很容易就放弃不再剪。后来有一回他并没有放弃的一次又一次尝试,我带着佩服的心情回应「哇,你试着剪了一次又一次,真的很有耐心」,就其愿意锲而不捨的努力给予回应,接下来几回的互动过程裡,遇到不同的游戏挑战,这孩子也开始愿意尝试,同时会主动的对我说「你看,我一次又一次的弄...」、「你看,我都没有放弃...」,孩子对于自己的信心与掌握度也开始有所提升。
【鼓励】,回应孩子的是一个真实,且当下的确是彼此都看到的具体发生部分,让孩子知道自己被鼓舞的,是经由自己实作得来,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努力且靠自己可以实践的方向;而像「你好漂亮」或「你好聪明」的赞美,这类外貌、智能发展等无法自主掌握或是实作可得的回应,只是空泛赞美,虚空的让孩子无从把握也无从努力起。
赞美还会带来另外一种过度自我澎胀的潜在危险,比如孩子从小就常听到别人说「你好棒」,然他不晓得自己棒的部分是什麽,在人际互动或自我表现裡,会以为自己什麽都很棒,然而人总有擅长与不擅长处,在现实环境裡总会遇到挫折,若凡事都以「我好棒」的自我认同因应之,可以预期的是这「我好棒」,未来遇到表现不如自己预期或是他人回应不如过往时,会产生自我认知和现实冲突的失调,又若无法转化自身受限的认同,可能会感到挫败连连。
鼓励,是实在的;赞美,是虚无的。让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裡,多给出实在的鼓励,别再轻易的给出那抓不着也握不住的赞美了!!
撰文者:李绣妙/谘商心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