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表達性治療中心

好文分享

【不完美,成就完整】邱思華/臨床心理師

2020年11月,有幸參與一場以榮格心理學為主題的「童話心解」研習。
 
童話幾乎是每個人小時候都接觸過的故事,若現在問起,腦袋裡想必都還能浮現出幾個印象最深刻童話。
 
在國外,曾有這麼一個說法,童話故事雖然常會出現可怕的巨龍或巫婆,但並不是要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很可怕,而是要讓孩子知道巨龍與巫婆都是能被殺死的,意味著生命中雖會出現困難,但可以試著面對它與解決它。
 
童話也是通往集體無意識的途徑,蘊藏其中的幾乎都是人類心靈世界一直重複發生的主題,例如被拋棄、渴望被愛、尋找自我、獲得圓滿,仔細品嘗每個童話故事,會發現極度相近的架構,從很久很久以前,到王子與公主就此過著幸福美滿的故事,都象徵著身而為人,我們都有追求「圓」、「滿」這種整體感的本能,一旦這個需求無法獲得滿足,將很容易陷入失落與失衡的狀態;而生命中所發生的每件事,都將引導我們到一個新的可能性或不同的發展,也很可能讓我們察覺尚未圓滿的部份,進而慢慢往「完全的自我」邁進。
 
童話故事中很常見,也極為重要的一個部份,就是「黑暗」的部份,以愛麗絲夢遊仙境為例,愛麗絲所有的冒險都是從她掉進樹下漆黑的兔子洞開始,正如同心理治療中,要進入個案的內在時,治療師本身是否能接納黑暗面的存在、以無條件包容的心陪伴個案進入黑暗,將會影響治療關係與效果。因此在治療室裡,治療師需先放下自身的價值觀,與個案同在,才能營造出一個安全、包容且自由的空間,讓個案能安心地坦露出黑暗或平常難以面對的部份,並試著去看見與接納,一旦能接納那些平常自己無法接納的面向,就會更接近「完整」。
 
完整不是完美。追求完整,是學著接納美好的部份與不足的部份;追求完美,則是只想要美好的部份,卻無法接納不足的部份。
 
對應到近年來所接觸的個案,發現有愈來愈多完美主義的傾向,許多孩子考了98分,注意力始終放在沒拿到的2分,身邊的聲音也總是告訴他要檢討那2分是如何失去的,卻很少很少,甚至幾乎沒有人告訴他,他拿到了98分,他已經很努力、也做得夠好了。於是他追求著沒有盡頭的完美,看似已達到一個里程埤,卻發現還不夠、還不好、還不行,並且對自己還不足的部份厭惡嫌棄,恨不得將那部份從自己身上割除。
 
生命中大部份事物都是不盡完美的,世界上也不會有完美的人。在童話故事裡,所有的不完美都是後來成就完整的養份。若說破了個缺口的杯子換個角度看,依舊是圓的;我們都需要接納自己與他人的不足,才能打從心底欣賞自己與他人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