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溫柔的陪伴-與孩子共讀Arnold Lobel之《青蛙與蟾蜍》(撰文:陳傃儀老師)
「春天就在轉角的地方!」因為這句話,青蛙和蟾蜍展開了尋找春天的旅程,在一個一個的轉角,尋找春天的蹤跡,「我看見太陽出來了,鳥兒在唱歌,花園裡開了好多花。」順著青蛙和蟾蜍的腳步,春天終於出現在青蛙屋子的轉角,清清的、淡淡的,故事結束。
這是屬於Arnold Lobel的溫柔。
艾諾.洛貝爾(Arnold Lobel,在台灣另有譯為「羅北兒」)的《青蛙與蟾蜍》系列,在台灣的譯本由上誼出版社出版,共有四大冊,包括《好朋友》、《好夥伴》、《快樂時光》、《快樂年年》,每一冊都包含了四、五個青蛙與蟾蜍的小故事,羅北兒用非常簡短的言語跟敘事方式,在每個「小事件」中傳達了簡單的道理。
以〈明天〉為例,在故事中,蟾蜍為了第二天整理混亂的家,決定在今天好好在床上休息一天,但他的好朋友青蛙走進了屋子,開始指出蟾蜍家中的問題,每當青蛙提出某個具體事實(例如:衣服在地上、洗碗槽有很多沒洗的碗盤、椅子有許多灰塵),蟾蜍總說明天做,在青蛙還沒有提出評價時,蟾蜍坐了起來,因為想起明天要做許多事而感到煩躁,這時,青蛙並沒有提出什麼訓誡人的大道理,只是感同身受的說:「明天對你而言真是辛苦的一天!」。接著,蟾蜍自己主動跟青蛙討論起那些明天該做的事;蟾蜍說:「要是我現在做了……,我明天就不用做了!」「是啊,你明天就不用做了。」青蛙總是這樣回答。最後,蟾蜍把所有明天該做的整理工作在這天做完了,並因為所有的故事都做完了而感到輕鬆,「明天我可以做我真正想做事情了。」蟾蜍說。「你想做什麼呢?」青蛙問。「我想輕鬆自在的過一天!」蟾蜍說完,跳上床蒙著頭睡著了。故事在此結束。
整個「今日事,今日畢。」的觀念,不用大道理,不說教,不批評、不質疑,只提出事實(房間中的混亂情形),同理對方的感受(明天你真的會很辛苦),讓當事人可以自發性的主動改變。
不同於傳統民間故事與童話強調的因果循環,好心有好報,在Arnold Lobel筆下,不論是強調「不放棄」的〈風箏〉;強調友情的〈帽子〉、〈單獨一人〉;強調面對恐懼的〈惡龍與巨人〉等故事結尾,並不會得到像是「英雄不放棄,抱得美人歸」;或是「在困境中因朋友幫助而獲得解救」的「實質」結果,而是在內心獲得情感的滿足。因此,初讀Arnold Lobel作品,許多人會有「啊!這樣就結束了?」的感覺,但從另一個角度想,所有的道理跟關係,不都是從人的行為感受總結而來?
《青蛙與蟾蜍》的每個故事篇幅極短,在事件的描述用了大量的「重複片段」(例如:在〈講故事〉中,青蛙為了講一個故事給蟾蜍聽,一開始,「我到走廊走一走,也許就能想出個故事來。」接著,「我希望倒立能使我想出個故事來。」「我希望在頭上潑點水能使我講出故事來。」最後「我希望撞牆能使我講出個故事來。」),這些特色都符合了幼兒認知模式,非常適合做為親子共讀的文本。
被稱為最懂得尊重兒童智慧的作家,Arnold Lobel生於1933年的美國洛杉磯,1987年去世,留下許多兒童插畫和故事,(台灣除了上誼出版社翻譯的《青蛙與蟾蜍》系列,遠流出版社亦出版《羅北兒故事集》九冊),Arnold Lobel著作不儘量多,而且質佳,光是他的《青蛙與蟾蜍》四冊書就分別獲得美國重要兒童文學獎、紐伯瑞與凱迪克大獎、圖書館協會傑出童書獎。
也許在某個陽光燦爛的午後,或者某個陰雨綿綿的夜晚,一杯果汁、一碟小餅,你可以與孩子依偎著,讀著這樣一篇短短的故事,交換彼此小小的溫柔的陪伴。
(撰文:陳傃儀老師/兒童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