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表達性治療中心

好文分享

【我是心理師,我用「吃」來教養小孩】游淑華諮商心理師

 
「吃飯皇帝大」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台灣話,它也成為我教養孩子的重要理念。從孩子出生那刻起,一切就是「吃」串起來的。想當年,老大一出生,聽見她雄壯威武的哭聲後,我就放心睡著,夢中,被護士叫醒,只見一碗熱騰騰的「酒蛋」就在眼前,那軟嫩的荷包蛋,在滿是酒香的甜蜜糖水中,優雅的飄盪,當它盪進我口中時,我確認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食物,當下立誓,這輩子都會不顧一切的愛著女兒,只因她為我贏得這碗無法忘懷的「酒蛋」。
 
 
4年後,兒子來報到,抓週的時候,他三次都選雞腿,「吃」是他的最愛。我非常欣賞兒子的吃相,和他一起吃東西,可以溶解許多心頭恨。國三開始,兒子與我們嚴重衝突,但是,他吃我學英國廚師奧利佛的料理,就這樣一道菜、一道菜,重建親情,那是筆墨難以形容的美味關係。
 
在我們家,我們非常在意一起吃晚飯這件事情。買房子時,我們選擇了從客廳要爬11階才能上餐廳的格局,讓電視、電腦不干擾吃飯。女兒高中時,學校規定晚上要課輔,我跟他說,跟家人吃晚飯很重要,請導師通融,女兒告訴我,老師不可能答應,最後,只好騙導師說,她要補習。尷尬的是,老師發現了,還打電話到家裡求證,我雖然再三澄清,老師仍無法相信,我們真是為了吃晚餐,不讓孩子參加課輔。
 
長期共餐的過程,二個孩子都喜歡擠在廚房,也就自然的參與煮食,洗菜、切菜、洗碗……,邊做邊聊,廚房成為家裡的情感重地,我們透過吃了解彼此,知道每個人的「眉角」。女兒大二時,與同學遊學加拿大,當他在異國的早晨做出12人份的三明治時,竟有同學熱淚盈眶,不斷感謝。「吃」再次讓女兒成長、茁壯。
 
現在,孩子們均出門在外,回家時,「吃」仍然是重頭戲,大家最常問的一句話是「晚上吃甚麼?」。為了持續凝聚「吃」的力量,我挖空心思想要找出最能凝聚家人情感的招牌菜,這道菜必須讓全家人一起動手,但又能包容不同家人的喜好,最後,「煎牛排」與「包水餃」成了我們的招牌菜。「煎牛排」是慶祝喜事的菜;「包水餃」則是大年初二中午的固定菜色。這兩道菜都可以全家人一起動手,也都各有堅持,我們得學會彼此接納、包容。
 
煎牛排時,老爸堅持自己煎全熟安心牛排;我和老二則從容完成7分熟牛排;學畜產的老大則崇尚鮮美多汁的帶血牛排,站在鍋邊嚴陣以待,堅持確保5分熟,多一分,他就會扼腕不已,甚至罵人,待各家牛肉一起上桌,那畫面真是精采絕倫。然後,老爸得忍耐老大邊吃邊滴血;老大則忍耐老爸糟蹋頂級松阪牛肉,幾年下來,老爸偶而會願意嘗試7分熟;老大則釋懷全熟帶給老爸的安全感。
 
包水餃時,更是全家總動員,高麗菜、韭菜、山茼蒿,都有人指定,坐下來包的時候,從美美的「花式水餃」到直接重壓的「暴力水餃」,均一一展現無已,就像個性不同的一家人。共餐、共廚的過程,我和老公學到,孩子越大,與父母的差異越大,但廚房永遠是我們彼此磨合、彼此確認的「原鄉」。明年新屋即將動土,一個比客廳大,讓4個人可以一起烹煮的廚房是我們共同的期待。在我們家,所有的教養都融進「吃」裡面,就像火鍋那般,我們可以不斷加料,但又持續凝聚獨特的湯底,親子關係就如此這般的開展、演變。
 
華人重吃,透過吃來教養,是十分自然的過程。已有學者發現,從小被允許從事煮食活動的孩子,將擁有較佳的肌肉發展、數學、健康、營養、理解、創意等能力,我的孩子是這樣長大的,在廚房,我確實見證他們的潛能,也覺察自己的盲點與不智。意外的是,孩子們離家後,「吃」讓我和老公順利過度空巢期,我們仍然享受共食的愉悅,廚房的忙碌依舊,偶有新菜色,就line給小孩,給他們回家的想望。「吃飯皇帝大」是經典名言,但我更肯定,一家人一起吃飯的幸福,比做皇帝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