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感促進到培養孩子的自信與安全感】曾仁美心理師
亞洲的家庭,包含台灣、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新加坡等,多數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能發展,即使讓孩子學習音樂、畫畫等,多半也是以增進”才藝”的角度來看待。然而七歲以前的孩子從大地吸收營養,同時也從精神界吸收營養,身體的發展順序是從頭到身體,然後再到腳,由上而下成長,孩童的所有體驗都透過知覺和感覺在腦中記憶、整合,整個過程是步行(手腳)說話(軀體)思考(大腦),即生命力的能量是由下而上流動,從感官發展到認知的發展。
0~3 歲是幼兒腦部發展的黃金時期,把握這段時間給予腦部充分的刺激很重要,但太早對幼兒積極開發左腦的智力反而會對孩子的發展造成傷害,就像3歲手部肌肉尚未發展完成的孩子要學習提筆寫字一樣。腦部成長的關鍵在於適當的刺激,而所謂的「刺激」究竟是指什麼呢?其實就是各種自然感官接收到的訊息,例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透過感官的刺激,孩子點點滴滴從「感受」建構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因此孩子雖然語言表達能力尚未發展完全,無法用語言充份的表達感受,但與孩子相處,卻可以自然感受到他們充滿靈氣與熱情的語調、表情或身體動作,正是因為他們經常透【遊戲】的過程,以「象徵式意象」的「圖像」方式,大量用非語言及動態的【玩】的方式來探索、表達及呈現這些對世界的理解。
父母在生活中如何協助孩子發展感官經驗,進而認識這個世界,了解自己呢?
以觸覺為例,對七歲以前的孩子來說,觸摸是非常重要的,早產兒的研究指出,經常撫觸早產兒,其發展和成長速率比缺乏撫觸的孩子快一倍以上,甚至缺乏撫觸將會造成嬰兒身心發展的障礙。而孩子也透過觸覺去探索,了解這個世界,此時孩子的嘴巴和手的觸覺特別敏感,每次碰觸到物體的時候,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存在,如果碰觸到的物品及人事物都是安全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世界和自己產生心理上的信賴感。被評為【母嬰親善】的醫院在嬰兒初生之時,總會鼓勵母親「產檯餵奶」,即是透過哺餵,第一時間對嬰兒身體的擁抱及接觸,讓嬰兒接觸母親溫暖又滋養的乳房,從吸吮乳汁的過程得到身體的營養,更重要的是在關鍵時刻讓初離開子宮的嬰兒在心理上產生被愛的安全感及信任感。一般而言,對嬰幼兒合理的身心需求積極反應的父母較有機會培育出個性及氣質穩定的孩子。
所以在生活上,可以透過多元質感的媒介來促進孩子的感官及身心發展。以每日三餐為例,用餐就是培養孩子的最佳時機,用餐不只滿足孩子的食欲,也具有讓大腦活化的重要功能,因為進食可以刺激所有的感官,空氣中散發的香氣(嗅覺),享用美味的食物(視覺、味覺、觸覺、聽覺),餐桌上愉悅的氣氛,是人際關係培養的基礎,過程也可以培養小孩的道德和社會性。促進觸覺部份,除了食物,嬰幼兒餐具的選擇也很重要,與其使用輕而耐用的塑膠材質餐具,可以儘可能選用木頭或陶瓷等自然材質的食器,碗杯和湯匙也可以是不同材質,讓孩子利用觸摸的方式感受到各種材料本質。事實上陶瓷等看起來容易弄破的東西,只要父母使用的時候很小心,孩子也會學到小心翼翼的使用,也就是教養的過程父母能放手信任,孩子也會在被尊重中學習到父母的態度及被信任的感覺,進而有機會學習到如何使用的能力。愈早有機會練習生活自理的孩子將從中感受到「我能感」(自我能力感),學到自信、尊重與規範,反之「媽寶」、「爹寶」、「爺寶」、「奶寶」、「公主病」類的孩子,什麼事都由父母或照顧者承接了,受到過多的保護,同時也被剝奪了學習機會,及看見自己能力,了解自己的機會。
另外,利用親子共廚時間,鼓勵孩子動手做自己的食物,一方面可以促進其大小肌肉的發展,二方面也提供孩子視覺、嗅覺及味覺的刺激,父母從陪伴的過程可以觀察孩子,並和孩子對話,對其創意表現或孩子覺得很意之處給予口頭上的鼓勵及闗注,例如看到孩子很用心的在捏麵團,以充滿欣賞的眼神反應「我發現你會把麵團揉得很圓。」這個「我發現你…(很會/很能)……(其行為的具體描述)……」語氣及語法很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並受激勵繼續努力。因此透過食物為媒介的參與,五感被激發了,父母隨時有許多機會可以以口語及行動的方式回應對孩子能力的發現,孩子也會從中感受到被注意及看到自己的能力。
在家庭中以共餐共廚可以如此,陪伴孩子遊戲也可以應用這些原則,選擇多元的藝術遊戲媒材、沙、玩具、水等,積木也是很好的促進孩子發展的建構性材料,透過家庭中五感的促進及父母的積極陪伴,孩子不用補習強化左右腦,在生活中的這些美好時光,就足以協助孩子的大腦在認知及情意方面得到很好的連結與發展唷~~